天池苗寨,坐落于重庆市武隆区后坪苗族土家族乡文凤村,始建于晚清,是重庆市内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建筑群之一。其建筑风格以井干式吊脚楼为特色,采用穿斗式木质结构,飞檐翘角、斜面小青瓦覆盖,尽显古色古香,工艺之精湛令人赞叹。寨内石林奇峻,古井清澈如瑶池,青苔覆盖的石阶更添古朴韵味。此地已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文化委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激活乡村旅游潜力,助力精准脱贫攻坚,加速市级深度贫困乡全面小康进程,后坪乡政府高瞻远瞩,迅速行动,致力于将文凤村天池苗寨打造成为乡村旅游的璀璨明珠,力争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走在全区前列,7月9日,应后坪乡政府谭书记之邀,管理学院“携梦”志愿者服务团汇聚一堂,共商天池苗寨旅游发展大计。
振兴乡村,助力旅游,共绘旅游新蓝图
会上,“携梦”志愿者服务团团长唐先锋基于前期调研,提出后坪乡面临的挑战,并说明未来两天的调研计划行程安排。随后,指导老师范凯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需精准把握战略目标,通过高质量的就业导向,结合天池苗寨与文凤村村民的生活现状,借助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揭示乡村发展的症结与愿景,共谋旅游发展良策。谭书记则介绍后坪乡独特的地理位置与自然资源优势,以及当前在特色产业(如茶叶种植)上的努力,同时坦言医疗、教育及人才短缺等瓶颈问题,但表达了坚定信心,誓将后坪乡打造为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倾听乡音,了解乡情,携手共创旅游梦
会议结束后,“携梦”志愿者服务团前往天池苗寨,对当地村名进行走访调查。进入寨子里,环境干净、优美,田地里的人干着农活,旁边是小孩荡秋千发出来的欢乐笑声。“这几十年,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共产党给我们老百姓的恩惠确实好,从内心感谢,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很光荣。”这是年满80岁的一名老党员说的话。据村名说道,村里之前没有产业,大家都搞养殖,粪便弄得到处都是,垃圾也随处扔,到处都臭烘烘的。2017年,后坪乡政府为落实村落保护的指导意见,大力加强天池苗寨传统村落保护,把泥巴路变成了水泥路。同时,村里还开始对寨子环境进行了整治。由于山路难以开辟,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寨子中由于耕地少、行路难,天池苗寨处于贫困落后的状态。去附近赶个集,都得走一天的山路,若是有人生病就更麻烦了,得七八个人轮流抬着走上大半天的路,才能赶到镇上的诊所。现在,路修好了,年轻人也都外出打工了,所以寨中每户家中现在多数是剩老人和孩童。
心系乡土,情牵旅游,走访调研促发展
背靠青山的文凤村,云雾缭绕之中,一幢幢古色古香、青瓦黄墙的苗家吊脚楼在雨雾中若隐若现,营造出一种素雅而宁静的氛围。村内青石板路与古巷交错纵横,引人拾级而下。在完成了对苗寨居民的初步调查后,志愿者团队继续前行,来到了这座静谧的文凤村。在走访过程中,志愿者们与文凤村的居民们展开了亲切的交流。他们踏入居民家中,耐心倾听村民们的真实想法,细致询问他们对于当地旅游资源的看法以及对于旅游业发展的期望。村民们普遍认为,文凤村不仅自然风光旖旎,而且文化底蕴深厚,完全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越条件。然而,他们也坦言,由于交通不便、宣传力度不足等因素,当地的旅游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因此,游客数量稀少,居民的经济水平普遍不高。同时,由于地势险要、道路遥远,居民们常年“与世隔绝”,与外界的交流机会较少。
通过此次走访调查,志愿者们不仅收集到大量关于文凤村和苗寨旅游资源的宝贵信息,还深刻感受到了村民们对发展旅游业的渴望与期待。志愿者表示,将认真整理和分析调查数据,结合实际情况,为后坪乡旅游业的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携手共创乡村旅游新辉煌。
(求实通讯社 李瑶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