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党委统战部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专访涪陵区大顺镇的两位老党员——魏德元、王礼权。通过聆听他们的入党初心、革命记忆与乡土情怀,青年学子们深刻感悟到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并探索红色文旅与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魏德元:祖辈遗志薪火传家族初心岁月践
“我的祖辈是早一代党员,加入共产党是为了继承他们的遗志。”当被问及入党初心时,魏德元目光坚定。
谈及大顺镇的红色文化,这位老党员如数家珍。他介绍,李家祠堂、李蔚如故居等红色遗址近年来不断修缮,推动了当地的“红色旅游”兴起。更让他欣慰的是,家族三兄弟及儿媳均为党员,“我常鼓励后辈积极入党,把红色精神传下去”。
对于大顺的现在与未来,魏德元提到两个“宝贝”:一是近五年发展起来的中药草基地,面积广阔、惠及民生;二是历史悠久的大顺茶厂,90年代由支部书记带头建设,如今已扩展至数百亩。“科技发展快,青年要抓住机遇、珍惜教育,为祖国建设出力。”这是他对当代大学生的殷切期望。
王礼权:35年扎根基层 守护红色记忆
王礼权回忆,35年前自己怀着热情入党,此后始终扎根基层:1983年成为村队长,再到1994年提拔当副村长,他亲历计划生育等重要阶段,也见证基层治理的变迁。
作为大顺镇的早期共产党员,王礼权对当地红色资源了如指掌。他提到,早期农民自卫兵紧跟党的步伐、搞建设,发起了四镇乡农民运动。如今,蕴含着那段历史的遗址已活化为承载着乡愁与红色记忆的文旅坐标。同时,他也忧心于部分革命遗迹的破损:“四十八寨门、天宝寨等场所亟待修缮,这些历史细节不能消失。”
对于大顺红茶产业,王礼权充满自豪:“过去是茶园,后来建成茶厂,现在靠支部书记带头,春茶可以卖到千把块一斤。”当被问及对青年的期望,他直言:“希望更多大学生来大顺,用知识为乡镇发展出谋划策,扩大我们的影响力。”
青年嘱托:握紧时代“接力棒”
两位老党员都对青年寄予了厚望。大学生团队负责人蒋小影表示:“老党员们的讲述让我们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建设,更是文化与精神的延续。我们会把他们的故事带回校园,鼓励更多青年投身基层。”
此次专访,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场跨越代际的对话。青年学子应接过老党员手中的“接力棒”,为大顺镇的红色篇章书写新的未来。
(求实通讯社 孙可嘉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