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语润乡土探实情 青春聚力推普行——数学与统计学院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活动

作者:姚立杰 雷婷婷发布时间:2025-07-07浏览次数:10

为进一步推动普通话的普及应用,助力基层语言文化建设,77日,数学与统计学院暑期“三下乡”志愿者携手青马学员,走进重庆市涪陵新城区金银社区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调研活动。志愿者们深入当地集市、村落,与商贩、农户等不同职业人员面对面交流,在湿冷的天气中掀起一股“语言暖流”。



细雨如丝,打湿了青石板路,却浇不灭志愿者的热情。志愿者们走进热闹的集市,摊档之间,方言交谈声此起彼伏。志愿者们穿梭在各个摊位之间,以亲切的问候和拉家常的方式与摊贩们展开交流。面对志愿者们的提问,不少摊贩表示,日常多与本地熟客打交道,习惯用方言交流,只有遇到外地顾客时才会尝试说普通话,但往往表达不流畅。志愿者们认真记录下普通话使用的频率、常见难点,细致观察不同年龄段摊主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为后续分析积累一手数据。



随后,志愿者们踩着泥泞小路深入乡村。当地村民在田间地头劳作后围坐休息,志愿者们便与他们亲切交谈,围绕日常交流、农产品销售等话题展开访谈。通过交流,志愿者们发现,年长的村民因长期使用方言,普通话的接受度较低。

调研发现,受长期地域化交流习惯影响,多数摊贩及农民日常以方言为主,且普遍存在普通话发音不标准、表达不流畅等问题。更值得关注的是,超半数受访者对普通话重视程度不足,认为方言足以满足日常需求,尚未意识到规范语言表达对拓展客源、融入区域经济循环的重要价值。这一现象折射出基层语言生态与现代化发展需求间的现实差距,也凸显普通话推广对打破交流壁垒、促进基层商贸活力的关键意义。



推广普通话不仅是语言普及工程,更是推动基层群众融入现代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路径。此次调研通过详实的数据,为剖析基层语言发展中的痛点提供了依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价值。通过与摊贩的面对面交流,志愿者们精准捕捉到基层商贸场景中普通话使用的困境与认知偏差,为后续的普通话推广工作提供了明确的方向,确保资源的精准投入。同时,此次调研不仅是一次普通话推广的尝试,更是志愿者们自我成长和社会责任感的提升过程。志愿服务的精神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与发展,帮助志愿者们树立了更为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一步坚定了他们投身社会、服务他人的信念。

 

 

(求实通讯社 李欣怡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