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三峡清江寄乡愁 万家迁徙筑国梦 ——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春星火筑梦团深入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开展“三峡移民精神”系列活动

作者:郑童心发布时间:2025-07-09浏览次数:10

高峡出平湖,移民筑新梦;三峡展新卷,共赴山河盛。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作为三峡移民工程的重要区域,见证了百万移民的伟大壮举,孕育了“舍小家、为大家,一片真心献三峡”的三峡移民精神。这种精神不仅是南沱镇移民的宝贵财富,更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马克思主义学院青春星火筑梦团深入南沱镇,通过参观学习、实地调研和走访调查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挖掘和弘扬三峡移民精神,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实施。

参观溯源:访乡情,探历程,溯文化之源

在王家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成员踏入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乡情陈列馆。陈列馆以时间为轴,展现南沱镇从千年农耕文明到新时代美丽乡村的巨变。从农耕文明的传承到现代乡村的腾飞,三峡移民坚韧不拔的毅力贯穿始终;从传统民俗的坚守到多元文化的融合创新,移民群体的包容开放品格处处彰显。

参观乡情陈列馆,团队了解到南沱镇在经济跨越发展、文化守正创新、基层治理优化等多维度的卓越成就。南沱镇紧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坐标,秉持三峡移民勇于开拓的精神,以文化赋能产业发展,以文脉滋养文明乡风。他们创新探索出一条文化与经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可持续发展新路径,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提供了具有示范意义与推广价值的“南沱范式”,让三峡移民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出新的时代光彩,为更多地区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发展蓝本。



调研寻根:访政府,问移民,寻精神之根

团队前往重庆市涪陵区南沱镇人民政府,访谈了南沱镇产业服务中心副主任何静。据何主任介绍:“南沱镇总人口36024人,其中移民人口达4282人,占总人口的11.6%。除关东村和红碑村外,其他村都有移民。”何主任自豪地说,“南沱镇在实施项目这一块在整个重庆市都算是做得好的,比如农村饮水能力巩固提升项目,2023年在农村安装了智能水表,直接在手机上交费,就不用入户抄表。南沱镇饮水覆盖率100%,自来水入户达100%。”

在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下,南沱政府坚守“移民稳则库区稳,库区稳则三峡工程稳”的理念,将政策支持落到实处,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就业创业渠道,提升教育医疗水平。一系列的有力举措,有效改善了移民的物质生活条件,激发了移民的内生动力,让他们在精神上站稳脚跟,在新家园中扎下深根。如今,南沱镇的移民们正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昂扬的斗志,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更加美好的生活,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道路上的奋进者和追梦人。



果园筑梦:访移民,寻变迁,续精神之脉

在南沱睦和这片生机盎然的“水果之乡”,承载着三峡移民舍小家为大家、艰苦奋斗、创新创业的感人故事。团队调研了解到,自1999年三峡工程移民搬迁启动后,睦和村移民面对土地减少、家园重建的挑战,不仅没有退缩,而是在政府的引导下毅然转型发展特色农业,通过引进龙眼、荔枝、枇杷、柑橘等优质果苗,将荒坡薄地改造成丰产果园,用勤劳的双手在新家园开辟出一条致富之路。

“以前我们主要种粮食,收入不高,搬迁后土地更少,压力更大。”果农张大爷回忆道,“政府负责提供技术培训、销售支持等,我们咬紧牙关,一步步摸索,终于把果园发展起来了。”如今,全村水果种植面积近2600亩,总产值达2千余万元,2024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5万元,移民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搬得进、稳得住、能致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睦和村以水果产业为抓手,探索农旅融合新模式,正是三峡移民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写照。移民们顾全大局、舍己为公、万众一心、艰苦创业、开拓开放的精神,不仅让荒山变果园,更让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



精神铸魂:继传统,承精神,铸振兴之魂

峡江奔涌,诉说着移民舍家为国的赤子情怀;青山巍峨,见证着故土难离的深厚乡愁。在服务三峡工程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南沱镇移民以“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生动诠释了顾全大局、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三峡移民精神。如今,这一精神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青春星火筑梦团通过深入挖掘移民奋斗故事,以青年视角传承文化记忆,让移民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助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未来,南沱镇将继续高擎三峡移民精神这一时代火炬,深度挖掘其内核要义,将移民精神贯穿于乡村振兴全过程,以坚韧果敢笃定前行,以创新智慧开拓新局,以奋斗姿态逐梦山河,不断开创具有南沱特色的农业高质量发展新篇,不断激荡起拼搏奋进、奉献担当的壮丽乐章,向着民族复兴伟业的光明彼岸奋勇前行。



(求实通讯社 孙可嘉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