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数学与统计学院暑期“三下乡”志愿者及青马学员赴涪陵新城区金银社区,开展以“致敬英雄,薪火相传”为主题的抗战老兵走访慰问活动。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为68岁的建设兵李建学爷爷和82岁的后备军陈胜昌爷爷送上精心准备的慰问品:两桶植物油、两袋大米。“爷爷,这是咱们本地的优质大米和植物油,平时做饭用得上,您收好。”志愿者们一边递上物资,一边关切地询问两位老人的饮食起居。李建学接过大米,用布满老茧的手掂了掂分量,笑着说:“这米看着就实在,你们年轻人想得真周到,知道我们过日子离不了这些。”陈胜昌则摸着油桶感慨:“都是实在东西,比啥都贴心,谢谢你们惦记着我们。”
采访环节中,老兵们打开记忆闸门。李建学回忆1965年参军经历:“19岁响应号召修铁路,没机械就手挖肩扛,肩膀磨出血泡,裹着布照样干。”谈及参军初心,他朴实直言:“国家要建设,铁路通了日子才好,有力气就得出份力。”陈胜昌则讲述1973年入伍的“备战岁月”:“虽没上战场,但打靶、拉练从不松懈,就怕国家需要时掉链子。”说到军旅影响,两人不约而同提及“踏实”:“干事得像铺路轨,一步一个脚印”、“和平年代更要敢担当,不能闲着”。
采访结束后,队员搀扶老兵在门口“光荣之家”标识前合影。镜头里,身着便服的老兵与穿橙色志愿服的志愿者们相映,“光荣之家”牌匾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靠近牌子拍更精神!”合影时,陈胜昌拉着其中一位志愿者的手说:“你们送来的不只是米面,是让我们知道,当年的付出没被忘记。”
此次活动不仅为老兵送去生活所需的物资关怀,更通过倾听与记录,让尘封的军旅记忆重焕光彩,以合影定格跨越代际的精神传承。志愿者们以行动践行敬老爱老美德,用真诚传递对奉献者的敬意,搭建起老兵与青年的情感桥梁。未来,该院将持续开展此类活动,深入挖掘退役军人的奋斗故事,让蕴含责任与担当的记忆滋养青年成长,引导他们在传承中感悟家国大义,在实践中践行时代使命。
(求实通讯社 李欣怡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