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机器人工程学院 “鉴湖微光” 志愿者服务团在涪陵区马武镇,开展以 “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与‘两弹一星’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 为主题的问卷调查活动。志愿者们紧扣三下乡“传承红色基因、服务社会发展”的宗旨,在耐心互动中倾听关于精神传承与教育实践的心声。
红色记忆:老故事里的新启示
清晨的马武镇街头渐渐热闹起来,志愿者们分成小队,手持问卷主动走向赶集的居民。“大爷,耽误您几分钟,我们想了解下大家对科学家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看法。” 志愿者小罗看到一位坐下休息的叔叔,轻声上前说明来意。叔叔抬起头,指着调查问卷说:“钱学森、邓稼先这些科学家,真是为国为民的榜样!就是现在年轻人知道这些故事的太少了。” 志愿者们立刻在问卷“了解渠道” 一栏勾选“媒体宣传”,并追问:“您觉得学校该怎么讲这些精神?” 在叔叔的讲述中,详细记录下 “多讲老故事、多搞实地参观” 的建议。
方言智译:跨越知识鸿沟的桥梁
调研中,多位年长的受访者坦言视力不佳或不识字,志愿者们当即放慢语速,逐题清晰朗读。“爷爷,这道题问您觉得工匠精神是啥,就是说干手艺活时,是不是要精益求精、认真负责?” 志愿者小林蹲在摊位旁,用方言解释着“爱岗敬业”“追求卓越” 等词汇,还举例说:“就像您买的,总想种得最好,这就是工匠精神呀。” 爷爷听完笑着说:“原来是这样!俺们庄稼人也有这精神呢。” 半个多小时里,小林帮7位老人完成问卷,尽管口干舌燥,却始终耐心回应:“这些精神就藏在咱日常过日子里,能帮您说出来特别有意义。”
此次调研让我对三下乡 “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有了更深刻的领悟。当帮不识字的爷爷读完 “两弹一星” 精神的选项,他眼里闪着光说 “那时候的人真了不起”;当年轻人讨论 “如何让精神不褪色” 时,我突然明白,爱国主义教育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让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这些宝贵财富,真正走进每个人的生活。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不仅要自己铭记这些精神,更要当好 “传声筒”,把群众的期待转化为具体的建议。
此次活动共回收有效问卷 300余份,覆盖不同年龄、职业的受访者。该院将系统梳理问卷数据,分析三类精神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与需求,形成包含具体建议的调研报告,为涪陵区相关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参考,让精神的力量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持续闪耀。
(求实通讯社 李欣怡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