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美食作桥·科普筑梦·让知识在舌尖绽放——化学化工学院开展“三下乡”活动

作者:周礼霜发布时间:2025-07-10浏览次数:10

七月的涪陵和黔江,暑气渐浓,却挡不住孩子们探索知识的热情。7月6日至10日,化学化工学院H(氢)心之光志愿者服务团走进涪陵珍溪镇和濯水古镇,以“美食”为钥匙,开启一场融合文化传承、科学探秘与健康生活的科普盛宴。


青石磨里的传承:绿豆粉里藏着科学与文化

“绿豆粉可是土家族人传承500年的美食秘籍,连‘石头’都来帮忙了!”随着志愿者的讲述,一场关于土家绿豆粉的文化与科学之旅正式展开。屏幕上,土家族先民使用石磨研磨绿豆浆的画面缓缓流淌,孩子们的目光瞬间被吸引。



志愿者从“挑、泡、磨、烙”四个步骤,拆解绿豆粉的制作密码。“挑选绿豆时要剔除坏豆,就像我们交朋友要选真诚的伙伴。”通俗易懂的比喻让孩子们秒懂原料筛选的重要性。而浸泡环节中,绿豆从深绿变浅绿、体积膨胀的变化,更引发孩子们的追问:“为什么绿豆泡了会变大?”志愿者笑着解释:“就像海绵吸水会膨胀,绿豆吸水后更易磨碎,还会释放淀粉,为细腻口感打基础呢。”小朋友们听完志愿者的解释后,顿时豁然开朗。



最令人着迷的是石磨研磨环节。志愿者展示石磨的构造图,上下扇面的磨齿如同“牙齿”,转动时产生的摩擦力将原料磨成浆。与此同时,石磨也让人联想到“好事多磨”这一成语,它传递出一个富有哲理的意涵——美好的事物往往需要时间的沉淀与细细打磨,实在别有一番趣味。

活动中,孩子们不仅了解土家族的饮食文化,更在“发明新口味绿豆粉”的互动中发挥想象——“加草莓!因为甜甜的”“加彩椒!有营养”,天马行空的创意里,藏着对美食与健康的初步思考。

奶茶杯里的学问:解码成分守护健康

课堂上,志愿者以深受孩子们喜爱的奶茶等饮品为切入点,瞬间点燃孩子们的热情。这场“奶茶探秘”之旅,从原料说起,逐步揭开现代饮品的成分面纱。



志愿者通过动画演示,清晰呈现奶茶从传统奶与茶的混合,到现代工艺中糖、添加剂的加入过程。“这些添加剂就像‘调味小助手’,让奶茶更好喝,但多了会影响健康哦。”为让孩子们直观理解,志愿者设计小实验:将不同色素和淀粉加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混合与分离。“看,这就像奶茶里的成分,我们要学会看清配料表,才知道喝进了什么。”



互动环节中,孩子们踊跃分享喝奶茶的经历,志愿者顺势引导:“每天喝多少合适?”“怎样选更健康?” 在你一言我一语中,“控制饮用量”“查看配料表”等健康技巧悄然植入孩子们心中。“原来奶茶不能天天喝呀,我以后要少喝一点。”一位小朋友认真地说。在志愿者的耐心引导下,小朋友们不仅学会通过配料表识别优质饮品,还掌握控制饮用量、合理搭配饮食等实用技巧,为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打下基础。



餐桌旁的侦探:破解生活饮食谜题

“红红的苹果放久了会变褐,超市的糖果比彩虹还鲜艳,这是为什么?”下午的“分子侦探在行动”课堂上,志愿者抛出的生活谜题,让孩子们瞬间变身“小侦探”。



借助动画视频,志愿者演示“快检先锋的试纸魔法”—— 当试纸遇上亚硝酸盐时会变红,直观展示食品检测的原理。“就像给食物做‘体检’,能发现看不见的危险。” 随后,“基因追踪者的微观放大镜”环节,志愿者通过模拟扫描动作,让孩子们了解基因与食物的关系。而“成分分析大师的配料表”口诀“配料表,倒着看,越靠前,含量越高”,更是让孩子们快速掌握识别食品优劣的技巧。



“苹果烂了一块不能吃,生肉和蔬菜要分开放”“吃完零食要洗手”…… 这些贴近生活的常识,在侦探游戏中变得生动易记。孩子们纷纷表示,以后要当家里的“饮食小管家”,帮爸爸妈妈把关食品安全。

美食为媒·科普育人·三下乡里的成长礼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以“美食”为切入点,将非遗与科学知识有机结合,帮助孩子们在趣味中树立健康观念,在探索中培养科学思维。据悉,此次系列科普活动是该院“三下乡”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化+科学+实践”的模式,不仅为乡村孩子送去知识,更播下热爱科学、关注健康的种子,让青春力量在服务社会中绽放光彩。



(求实通讯社邬美婷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