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坚持“产业集聚化、集聚园区化、园区链条化”发展思路,以“五化引领”为抓手,构建了3个“1”发展格局,即100万亩粮油种植基地、100万亩特色产业基地、特色产业综合产值达100亿元,走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稳抓粮油产业,截至2024年,粮食播种面积达77.6万亩。在产业融合方面,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表现亮眼。园区现已取得显著成效,实现土地产出率达到10000元/亩,农业总产值达20亿元。示范园不仅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示范窗口,更成为乡村振兴的有力样板。
织锦文物引客来,菊花茶香谋新篇
7月7日,“石榴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学生理论宣讲团“三下乡”暑期实践团深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龙凤坝镇大寨村,这个三百余户、千余人的村落,近年建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馆等8个特色场馆,村民自建的木质民居形成独特风貌。依托织锦文化、11处文物保护单位等资源,大寨村推进“三江旅游路线”,串联“龙凤花海·玫瑰之约”打造文旅项目。织锦是当地土家族苗族的传统技艺,蕴含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通过开发织锦相关产品,可形成特色产业链,从原料采购、设计制作到销售推广,创造就业岗位,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增收,尤其为留守妇女、老人等群体提供生计来源。在发展织锦产业的过程中,传统技艺得到传承和发扬,村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增强,凝聚起乡村振兴的精神动力,同时也让民族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当地计划开发菊花茶,探索“自创自收”经营模式,开发菊花茶产业,充分利用当地的土地资源,引导村民规模化种植菊花。从菊花种植、采摘到加工、包装、销售,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改变传统农业单一的种植模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村民的经济收入。“自创自收”的经营模式让村民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从种植到销售全程参与,既能享受产业发展的收益,又能培养村民的市场意识和经营能力。这种模式避免了“等靠要”思想,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村民高兴地说道:“大寨村靠织锦和菊花茶,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守着老手艺能挣钱,钱袋子鼓了,心里也亮堂,打心眼儿里自豪!”
文旅融合铺就振兴路 遗产新韵绘就幸福图
7月8日,实践团深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溪场镇的龙凤花海·玫瑰之约景区。在产业振兴方面,龙凤花海·玫瑰之约景区的花卉苗木产业基地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建模式,让农户以土地入股享受保底分红(每亩每年550元,每3年递增50元),同时通过就近就业、利润分红实现多元增收,激活村集体经济活力。
除此之外,景区通过景观赋能与教育创新的双重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文化与产业融合的强劲动能,实现精神文明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进。八卦阵花海以自然之美隐喻各民族共生共荣,石榴树与五十六颗石榴的意象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具象化,连心桥则成为村民与游客共话团结的纽带。国防教育基地的“教育+旅游”模式,则为产业振兴开辟新路径。真实军事器械的沉浸式体验吸引研学、团建队伍,形成稳定客流,带动餐饮、民宿、文创销售等配套产业发展,让乡村既有精神内核又有经济支撑,民族团结理念凝聚发展合力,国防教育丰富了文旅业态,村民在增收中增强归属感,在文化传承中坚定自信,最终实现“乡风正、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图景。随后实践团全体成员参观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巨丰堰,其为金银花、油茶等特色农业提供稳定水源,支撑规模化种植,村民通过种植、务工、入股分红等方式提升收入,构建起抗风险的产业链。
茶叶远销拓富路,苗绣苗语续文脉
7月9日,实践团深入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民族村,民族村的茶叶产业堪称“破局典范”。在先进设备与标准化工艺加持下,茶叶远销国内外。梅江镇民族村党支部书记何树梅回忆发展初期,曾顶着40℃高温挨家劝说村民,如今“片区带动发展”模式已让村落矛盾纠纷减少,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其次,在文化传承领域,梅江镇民族村将苗语课纳入小学课程,竹竿舞、苗鼓等民俗融入课间操,让民族文化在下一代中生根。更具突破性的是苗绣产业的“机械化+传承”模式——专门培训基地与代代传承并行,既提升生产效率,又保留非遗技艺的文化内核,使其成为对外展示的“活态名片”。梅江镇民族村党支部书记何树梅说道:“当初磨破嘴皮劝大家干,如今茶叶销全球,苗绣、苗语能传承下去,不仅矛盾少了,村民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中,通过深度挖掘本土特色资源,走出了一条产业与文化协同发展的创新之路。大寨村凭借织锦文化和文物保护单位等资源,打造文旅项目,实现村民增收,传承民族文化;菊花茶产业的开发,以“自创自收”模式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龙凤花海·玫瑰之约景区以“龙头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组建模式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巨丰堰为特色农业提供支撑,实现文旅融合发展。梅江镇民族村的茶叶产业远销国内外,苗绣产业采用“机械化 + 传承”模式,苗语等文化传承也开展得如火如荼。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通过一系列举措,构建起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格局,让乡村实现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守住了文化根脉 ,一幅“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的乡村振兴美好画卷正徐徐铺展。
(求实通讯社 李欣怡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