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教师教育学院向日葵青年志愿者服务团走进涪陵区龙桥街道南岸浦社区,对张海洋、冉礼欣、宋七七三位儿童开展家访活动。对于未来将走上小学讲台的教师教育学院学子而言,这场家访不仅是志愿服务的延伸,更成为一堂生动的“学前实践课”,让他们在贴近家庭的观察中,读懂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宋七七家的学习交流,直指“教学实践”的核心。面对家长提出的“数学学习困惑”,志愿者们结合专业知识分享趣味教学法,从绘本辅助到生活场景应用题,每一条建议都带着“未来教师”的思考。“以前在课本上学‘家校共育’,今天才真正明白,家长的期待就是我们改进教学的方向。”学子们表示,此次互动让他们懂得,教师的成长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在与家长的沟通中积累实战经验。
张海洋家的日程表上,藏着“规则教育”的密码。作为退伍军人的父亲,用部队式的严谨为孩子规划每日生活,这份教育理念让志愿者们深有感触:张海洋在社区七彩课堂中展现出的规则意识、担当精神,正是家庭环境与性格养成的生动映射。“未来面对小学生,不仅要教知识,更要观察他们行为背后的家庭影响。”参与家访的学子坦言,看到张海洋从父亲的严格管教中沉淀出的沉稳,更明白了“因材施教”需先“读懂孩子”。
冉礼欣家的温馨氛围,则让学子们体会到“情感连接”的力量。暖黄灯光下,家长细数孩子的绘画爱好与生活趣事,志愿者们边听边记录,偶尔插入一句“可以多鼓励她参加社区绘画展”的建议,轻松的交流中藏着教育者的细心。“小学课堂里,亲和力很重要。”学子们意识到,像这样耐心倾听家长的心声,才能更精准地捕捉孩子的兴趣点,让教学更贴近他们的成长节奏。
此次家访,既是向日葵志愿服务团深入社区的暖心行动,更是教师教育学院学子提前“备课”的实践课堂。从观察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塑造,到学习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再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具体建议,每一个细节都在为未来的教育生涯积累养分。这些来自一线的观察与感悟,将化作学院培育“未来小学教师”的鲜活素材,让课堂所学与真实教育场景更紧密地衔接,助力学子们在成长为“懂孩子、有情怀”的教育者路上,迈出更扎实的步伐。
(求实通讯社 赵雨悦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