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三下乡”活动成为知识传递与青春赋能的重要桥梁。7月12日,化学化工学院H(氢)心之光志愿者服务团于重庆市涪陵区珍溪镇,以“生活中的食品添加剂” 为主题,开展一堂趣味科普课堂,为孩子们揭开食品添加剂的神秘面纱,点亮科学饮食的灯塔。
课堂伊始,志愿者展示琳琅满目的食品——鲜牛奶、面包、果汁等,瞬间抓住孩子们的目光。“这些美味的食物里,藏着一群‘神奇小伙伴’,它们叫食品添加剂,今天就一起认识它们!”随着志愿者的引导,一场关于食品添加剂的探索之旅正式开启。志愿者化身“科普导游”,用童趣比喻拆解添加剂“分工”:着色剂是食品“化妆师”,让糖果穿上彩虹衣;增味剂像“调味师”,给零食增添鲜美;防腐剂是“保鲜卫士”,延长面包保质期…… 生动比喻搭配零食、糕点案例,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纷纷抢答“让果冻更Q弹的添加剂”,课堂气氛热烈。“添加剂让食品更美味、保质期更长,但过量也会坏事!”志愿者以果味硬糖为例,说明着色剂、甜味剂的作用,又通过零食包装,警示大家过量摄入防腐剂、甜味剂可能带来的健康隐患。“长期吃零食有啥危害?”志愿者抛出问题,引导孩子们思考。从肥胖、蛀牙到挑食,一幅幅插画展现零食过量的影响,孩子们纷纷点头表示要管住嘴。课堂尾声,志愿者发起“健康小约定”:每周零食不超3次,选有“QS/SC”标志的食品…… 简单倡议,传递着科学饮食的理念。
此次“三下乡”科普课堂,以食品添加剂为切口,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童趣科普,让乡村孩子在好奇与探索中,学会科学辨别食品、合理规划饮食。知识的微光,正照亮乡村儿童的健康成长之路,也让“三下乡”的意义,在知识传递与青春担当里,愈发闪耀。
(求实通讯社 邬美婷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