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石榴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学生理论宣讲团“三下乡”暑期实践团走进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民族村,面向全县唯一一所以汉语、苗语“双语”教学的民族小学,创新打造“非遗+思政”特色课堂,将传统非遗与新时代青少年价值观培育深度融合。实践团随后参观了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深入探索 “乡村实践 + 城市研学” 的立体化思政教育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沉浸式实践中落地生根,薪火传承。
当漆料在扇面晕开第一抹光泽,香囊中溢散出阵阵艾草香,扎染布展开独一无二的蓝白纹路——这场在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梅江镇民族村开展的实践活动,升华为一场“小而美”的精神对话。实践团成员先以通俗易懂的话语为小朋友们讲解非遗的历史和制作流程,再手把手教授制作工艺。漆扇制作教会孩子“慢”的道理;孩子们说要把香囊送给妈妈,传统文化的温情有了传承的温度;每个人的扎染作品都各具特色,却在蓝白相映中彰显和谐之美。正如实践团成员吉诗权说到:“每个成品都好看,合在一起更棒,民族亦是如此。”一句话让“民族团结”不再是抽象的词,而成了看得见的美。在这里,实践团不只是带领者,更是文化的“翻译官”,将蕴含的哲理、亲情、团结等价值理念,转化为孩子们可亲手参与的体验活动,使文化传承与价值引领在互动中自然融入心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厚植思想根基。
而后,实践团转至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馆,从“传授者”变成了“学习者”与“思考者”。实践团成员围着传承人询问金珠苗绣的工序,在现代文创前驻足,讨论“老手艺怎么走进新时代”。实践团成员张雅婷在笔记本上写下“传承不是守旧,而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体验馆的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超越技艺本身的时代意义。当实践团深刻感悟到非遗背后的历史根脉与创新价值后,他们便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下的重要纽带——一头连着历经岁月沉淀的文化基因,一头通向充满活力的时代舞台,为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思政教育的关键,在于将理论融入实践、让价值落地生根。实践团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理念:带着非遗走进乡村,带着思考深入体验馆,让“传承”成为可触摸的实践,让“责任”体现在每一次俯身学习与记录中。当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脚步踏上非遗沃土,文化自信与使命担当的种子正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新时代青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正在徐徐铺展。
(求实通讯社 李欣怡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