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午后的院坝里,白发老人静静聆听着与志愿者们齐声高唱,当《萱花草》的旋律轻轻流淌,几位村民悄悄抬手拭去眼角的湿润。近日,我校教师教育学院向日葵青年志愿者服务团的三场接力式活动,用红歌、故事与欢笑,让党的历史在涪陵区龙桥街道南岸浦社区落地生根。
第一课:晨光里的“童心课堂”——红色故事的童趣解码
“海娃为什么要冒死送鸡毛信?”七彩课堂上,小先生话音刚落,活动室里静得能听见窗外的蝉鸣。孩子们仰着小脸,眼里映着对故事的专注——当听到海娃被敌人抓住仍死死护住信件时,前排的小男孩板直了身形,仿佛自己也担着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随后,孩子们轮流走上讲台复述故事。有人声音发颤却字字清晰,有人想起故事里的惊险处忍不住红了眼眶,稚嫩的讲述里,藏着对“英雄”二字最纯粹的向往。志愿者周美慧在活动记录里写道:“本以为要费力维持秩序,没想到他们听得比谁都认真。”这些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红色故事,就这样顺着童趣的溪流,悄悄漫进孩子们的心田,埋下对信仰最懵懂也最坚定的种子。
第二课:午后的“院坝讲堂”——红歌与英雄故事的乡土传播
午后的院坝里,红歌先声夺人。“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志愿者领唱的声音刚起,乘凉的老人便跟着哼唱,穿红背心的大爷索性打着拍子站起来,孩童们举着小红旗在人群中穿梭。
歌声落定,宣讲员讲起故事:从英雄潘昌义在苦难中淬炼的坚韧,到抗美援朝战场上杨根思“三个不相信”的呐喊、“冰雕连”卧雪成山的悲壮、张桃芳冷枪歼敌的智慧……“这样的宣讲好啊,”一位白发老人突然开口,手里的蒲扇轻轻停在膝头,“平时看电视里讲这些,总觉得远,今天听着歌、看着图,倒想起年轻时村里开忆苦会的日子了,该让娃娃们多听听这些。”
话音刚落,旁边几位老人跟着点头,有人接话:“是啊,咱们不能忘了日子是咋好起来的。”朴素的话语里,藏着对活动最实在的认可,也让这场院坝里的宣讲,多了份直抵人心的重量。
志愿者还带来了合唱《有一支歌》,温柔的《萱花草》旋律里,几位村民悄悄抹了眼角。院坝里讨论得热火朝天,有人问“潘昌义后来回家乡了吗”,有人说“现在的好日子得记着这些人”。在村民们的声声关切中,党史,就这样在闲聊中走进了心里。
第三课:暮色中的“老兵课堂”——峥嵘岁月里的信仰传承
“1977年当班长那天,我对着军旗立誓:怕苦怕累怕牺牲,就不配穿这身军装!”暮色漫进南岸浦社区活动室时,退伍老兵余友明的声音带着岁月打磨的厚重。他抬手擦汗,小臂上一道浅褐色疤痕在灯光下格外清晰。
“你们看这手,”余友明张开掌心,指关节凸起处结着层薄茧,“当年练投弹,每天攥着石头练臂力,三个月磨出的茧比这还厚。”他说起军营里的规矩:被子要叠成“豆腐块”,棱角得用尺子量;出操时步伐差半拍,全排就得重新来过。“有人说这是折腾,”余友明忽然提高声调,眼里闪过当年的锐利,“这不是折腾,是让你明白‘纪律’二字重千钧。”
讲起朱德挑粮的扁担、周恩来伏案工作的灯光,他声音放柔了:“老一辈革命家哪一个不是把‘守岗’当命?朱老总挑粮时跟士兵同吃同住,周总理病着还在改文件——他们守的是家国的岗啊。”末了,他下意识攥紧了手,目光扫过志愿者和孩子们:“现在讲国防教育,不是要人人扛枪,是要记着:你们把书读好,我们把社区守好,各行各业都把本分尽到,就是对国家最好的交代。”
话音刚落,掌声像涟漪般在活动室中荡开。有孩子仰着头问:“爷爷,那海娃守的也是岗吗?”余友明笑了,眼里的皱纹盛着欣慰:“对喽,他守的是咱们中国人的骨气。”这一刻,历史与当下在问答间相遇,那些关于责任与坚守的信念,正顺着老兵的话语,悄悄融进年轻的心里。
“以前觉得党史是书本上的字,今天才发现,它是老人眼角的泪,是老兵手臂的疤,是孩子画里的红。”志愿者杨惠琳说到。此次活动并非单向输出,而是该院“向日葵”团队与南岸浦社区的双向奔赴——社区提供了扎根土壤,而年轻人用创意让历史活了起来。
据悉,志愿者们正整理活动中的宣讲素材与现场记录,计划将这些带着乡土温度的党史故事汇编成册。或许正如那位老兵所说:“传承不用喊口号,把这些事一代代讲下去,就够了。”
(求实通讯社 赵雨悦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