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13日,我校教师教育学院向日葵青年志愿者服务团的学子们,带着师范生的专业素养与青春热忱,走进涪陵区龙桥街道南岸浦社区,以“访、讲、教、研”为脉络,开展了一系列接地气、有温度的“三下乡”活动。从七彩课堂的谆谆引导到老兵家中的耐心倾听,从院坝里的党史宣讲到社区调研的细致记录,10余项实践活动架起师院学子与乡土的连心桥,让教育初心在基层土壤中抽枝展叶、结出硕果。
课堂内外联动,学子化身“小先生”浸润童心。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教院学子以七彩课堂为阵地,精心设计10余项子活动,将专业所长融入实践:课堂上,他们化身“小先生”,用生动的红色故事讲解、趣味的角色扮演,让孩子们在海娃送鸡毛信的剧情中读懂勇敢,在画笔描绘心中英雄时埋下信仰种子;课堂外,他们带领孩子们化身小小宣传员,走进社区向街坊邻居传递党史知识与法制常识,用童声童语让教育从课堂延伸到生活。
“看到孩子们从怯生生不敢发言,到主动举手分享,才真正体会到‘教育者’三个字的重量。”参与活动的学子周美慧说。教院学子用耐心与创意,让红色基因与法治意识在孩子心中悄悄萌芽。
团辅温情介入,学子以“陪伴者”角色守护心灵。针对社区儿童的心理特点,志愿者们发挥师范专业优势,开展“阳光童心”心理团辅系列活动。在社区活动室的彩色地垫上,“情绪天气预报”游戏中,孩子们用不同颜色的卡片标注当日心情,志愿者则顺势引导他们表达情绪背后的故事;“信任行走”环节里,蒙眼的孩子在同伴指引下绕过障碍物,稚嫩的“别怕,跟着我”成了最暖的鼓励。
“有个孩子把‘想妈妈’写在纸上折成小船,放进我们做的‘心愿湖’里,这让我们更意识到心理陪伴的重要性。”负责团辅设计的学子岳杰表示,团队还为每个孩子建立了简易心理档案,标注他们的性格特点与需求,为后续帮扶提供专业参考。
家访深入肌理,学子以“观察者”视角体察真需。以“未来教师”的视角走进家庭,志愿者们将家访作为了解乡村教育的重要窗口。
在宋七七家,针对其数学学习困惑,志愿者结合专业知识分享绘本辅助、生活场景应用等趣味教学法,深刻体会到家长期待对教学改进的指引意义。走进张海洋家,退伍军人父亲的部队式严谨教育理念,让志愿者看到孩子在七彩课堂中展现出的规则意识与担当精神,更明白“读懂孩子”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冉礼欣家的温馨氛围中,志愿者倾听家长讲述孩子的绘画爱好与生活趣事,建议鼓励其参与社区绘画展,真切感受到情感连接对捕捉孩子兴趣点的重要性。
“每个家庭的教育方式都藏着孩子成长的轨迹。”学子钟裕鑫在调研笔记中写道。这场聚焦兴趣、方法与习惯的家访,让志愿者们跳出课本框架,在真实的教育场景中理解“教学相长”的深意,也为他们未来站在讲台积累了最鲜活的实践素材。
走访倾听初心,学子以“学习者”姿态承接薪火。带着对“初心”的探寻,该院学子走访了多位退伍老兵与老党员,用笔记本认真记录下那些藏在岁月里的故事:袁乐平一家三代接力从军、矢志奉献,让保家卫国的赤诚在家族血脉中流淌;王德生扎根基层数十载,以满腔热忱投身乡村建设,让党性在岁月淬炼中愈发纯粹。这些藏在时光里的故事,正是“初心”最生动的注脚,也让该院学子对信仰与担当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当老兵余友明走进社区活动室,教院学子和孩子们静坐在位,目光里满是敬意。“纪律不是枷锁,是护住战友的盾”——老兵的话让学子们红了眼眶,更让他们明白:作为未来的教师,传递这份精神,是责任更是使命。
调研宣传并行,学子用“实践者”担当服务基层。结合教师教育专业的社会观察能力,该院学子不仅聚焦“教与学”,更深入社区开展调研:他们走遍社区周边,耐心询问居民对党史教育、法制宣传的需求,记录下“想听本土英雄故事”“想了解防诈骗知识”等建议,为后续活动积累第一手资料,用脚步践行着对乡土的深入探寻。
在法制宣传活动中,学子们发挥“会讲解、善沟通”的优势,用生活化案例解读防诈骗、未成年保护法等法律常识,让严肃的法条变得通俗易懂。“这些年轻人讲得明白又亲切,像自家小辈在身边念叨。”社区居民的话,是对该院学子实践最好的肯定。
实践落幕,师者初心永不褪色。该院学子细心梳理走访时的点滴记录与活动中的珍贵素材,把老兵们的峥嵘故事、社区里的真实需求凝练成一份带着温度的实践印记,让这份来自实践的温暖与力量,能长久地在基层土壤中延续。正如团队指导老师张敏所说:“教师教育学院的学子,既要在课堂上学好专业,更要在乡土中读懂教育的意义——当你们用真心走进群众,用专业为基层添一份光热,便是对‘学高身正,敬业自强’最好的诠释。”
离别时,社区孩子们拉着学子的手问“老师还来吗”,老兵握着他们的手说“要把这些故事讲给更多学生听”。这些牵挂,早已超越了活动本身,成为教师教育学院学子心中一份关于成长与传承的珍贵答卷——未来的讲台之上,这段扎根乡土的经历,必将化作更深厚的教育情怀。
(求实通讯社 赵雨悦编发)